金融霸權幕後的經濟殺手
撰文:哲學人民(特約作者)
香港經濟日報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佔領華爾街」控訴金融集團投機取巧,殘民以自肥;左翼分子反對資本主義剝削勞動人民,加劇貧富懸殊 -- 這些話題沒引起港人的共鳴。大眾信奉經濟學教條,開口閉口自由市場,少談公義,所以雷曼債券的發行商毋須為不良銷售手法負責;有裁員或減薪事件出現,歸咎的總是受影響員工,是其競爭力不足,而非企業無良。人們極少質疑社會基本結構和運作邏輯的合理性,金融業對 GDP 貢獻良多,更加有光環作用,即使出了岔子,大家在意的是如何改良它,而非發掘更深層次的問題。
約翰.柏金斯(J. Perkins)的《經濟殺手的告白》,揭露美國政府以金融貿易為武器,透過經濟殺手(economic hitmen)的間諜活動,侵吞別國財產和寶貴資源。林行止先生曾介紹此書,並指出 4 名來自紐約和哈佛大學的教授發表一篇題為《商業帝國?-- 冷戰期政治對貿易的影響》的論文,間接替遭人攻詰多時的柏金斯平反。所以《告白》不獨是踢爆黑幕的書,還可當照妖鏡來看,只要抽走其中類似電影的情節,世界財金組織和美資跨國企業合謀打劫世界的真面目即呈現出來。我們會發現雷鼎鳴這類經濟學者所吹捧的國際自由貿易,遠離現實。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及其徒子徒孫提倡「企業只有一種社會責任 -- 為股東服務,賺最多的錢」,我們亦應該有另一番體會才是。
自由貿易的隱性殖民
後來,柏金斯除了推出第二和第三集,還協助出版社,策劃《告白》的姊妹作《新帝國遊戲 -- 經濟殺手的祕密世界》面世。該書集合不同環節的經濟殺手的見解,更有系統地從國際資本的流向入手,分為 4 個部分,剖析他們如何協助美國及其盟友,聯同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後進國軟硬兼施,或利誘其當權者,開放門戶,出賣人民。當權者往往以國家名義借下鉅款,用來購買軍火,推動經濟項目,興建大白象,在過程中中飽私囊。債務方面,便靠賤價出售當地的天然或人力資源來償還,而且通常還不清,國家的政治及經濟權力遂落入債權人手中。中間那些見得光及見不得光的經濟活動,產生的金錢利益,多數變成美資企業及其拍檔的囊中物。所謂國際自由貿易,在經濟學者口中一種有益及有建設性的集體行為,其實建築在這種隱性殖民主義之上。當中,金融活動佔着重要部分,發揮催化劑和潤滑劑的雙重作用。
在香港,佔領行動未有刺激起市民認真反省金融資本主義,一方面是因為這個城市屬於發達國陣營那邊,獲得相當多好處,不輕易感受到被侵略國的人民苦難;另一方面,大眾的國際視野深受主流經濟學背後高度簡化的世界觀所局限,片面相信經濟活動純是市場的供求問題,跟政治操作、軍事威脅和文化霸權等元素割裂分離,自然欠缺尋根究底的誘因。但正如南方朔在《新帝國遊戲》中譯本的序中所言,我們都誤以為經濟世界受無形之手支配,其實是「隱形的控制黑手」在操控着一切。這隻手,我們並非看不見,我們看不見的是它幹的壞事。至於盲點何來,便要請教主導社會輿論的經濟學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