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7日 星期日

批評的知性和德性—— 回應沈旭暉

批評的知性和德性—— 回應沈旭暉
明報 P03 周日話題 By 哲學人民 2010-02-07



呂大樂教授早前發表《衝擊立法會超出和平抗爭範圍》一文,引起很大爭議。筆者對文中觀點也不以為然,特別是它將激烈行動有加劇趨勢,以及可能出現的嚴重後果都當成示威者要負的責任,要處理的問題,而不追究管治階層及政經權貴等禍首。他亦沒有趁公民社會充滿激情時,替讀者充權,補一補社會學的理論課,讓大眾明白真正的暴力不在傳媒聚焦的衝突場面,而是深藏在各種不公義的文化和制度內,並透過各種社教化過程,使受壓迫者以為問題出在自己身上,失卻反抗不公的意識。

保守歸保守,但不可不知,呂教授長期關心香港的民主發展,在學院授課以外,更將自己對本地社會的種種觀察和心得,化為雅俗共賞的文字,跟大眾分享。可本地學術界就是迷信外國月亮特別圓,貶抑本土研究,呂教授寫那麼多通俗文字,對其學術前途並無好處,他的堅持更見可貴。是故,我們不應將呂教授和功能組別的建制派議員相提並論,後者藉權位謀個人及自己所屬特權階級之私利,不講理不議政,活該受網民挖苦和奚落。呂教授卻是值得尊重的,即使批評他,也不應使用網絡上慣見的語言暴力。若批評者是學術界後起之秀,更應自重,質疑時毋須留情面,但要有分寸,免得招來誤會,以為有人乘機踩低前輩,抬高自己博上位。

批評者的分寸,關乎個人的知性和德性。

讓我們從Roundtable 理事會主席沈旭暉在《第四代學者眼中的呂大樂昔日情懷》對呂的批評中探討此問題。


誇大《奧巴馬網站》的示範作用

《衝》貫徹呂教授的文風,沒拋書包,沒堆砌術語,分析都出於他對當前社會的個人理解。一篇憑常識寫就的評論文章落在沈旭暉手中,給形容為使用了陳年研究框架,當中五組句子更被抽取出來,套進沈稱為新興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架構內,當作證據,反反覆覆說明一件事——呂教授過時了二十年。但此等證據,頗有生安白造之嫌。譬如說,沈批評呂的觀點停留在典型的靜態結構理論,可呂只強調規範和秩序的重要性,並沒排除二者有因應時勢而更新之可能,又怎能說是靜態呢?沈未加論證,便直指呂拘泥於既定而僵化的規範建構中,一點也不公允。

再舉一例。沈引用拉登和奧巴馬的例子,以細胞組織理論質疑呂有關集會主辦者要為少數暴力行為負責的言論。同樣地,沈再以一面之辭代替全面的比較和緻密的分析,輕易將香港民間組織和主流社會互相影響的辯證關係,類同蓋達組織及《奧巴馬網站》所代表的新興組織動員模式。事實上,以美國保守勢力之強大,奧巴馬上台後不得不多番忍讓的事實來看,前年一次選舉中某種策略發揮了效用,並不足以支持沈所講,非中央集權的組織形態以及組織者與民眾平起平坐的互動關係,已成彼邦政治及公民社會領域之主流。他顯然誇大了《奧巴馬網站》的示範作用。回看香港,在示威者包圍立法會那天,集會主辦者多番呼籲民眾要保持冷靜,進行非暴力但不合作的抗爭。這正好說明大會——至少在策略計算方面——很明白自己所承擔的政治風險。呂教授的憂慮並非沒道理。他只是不太了解主辦者其實有相當清醒的頭腦和豐富抗爭經驗。這跟他的理論框架過時與否無關。沈旭暉在未搞清楚事實前,便憑空引入疑似相關的理論和術語,借題發揮,表示香港的公民社會已發展成熟,組織結構零散而各自為政,有若阿爾蓋達,沒一個大會的權力中心單位要為其他參與者的行為負責。如此,他再得出呂教授觀點過時二十年的結論,通俗一點說,實在太「屈機」了吧!


過時與新興非二分概念

綜觀《第》全文,不難看出沈旭暉崇尚多元獨立的主體,抗拒官僚體系,抗拒將人和事兩極化。背後理由相信是提倡個體的自主性,怕高度概括性的論述會簡化問題,將小眾邊緣化。偏偏他在文中為呂度身訂造了五個「二元對立」,屢加貶損,自己同時囿於另一種「過時VS.新興」的二元對立思維,有自打嘴巴之嫌。其實, 「過時」和「新興」並非兩個劃然二分的概念。一種觀點或理論是否過時,亦不應該是學界中人太關心的事。李天命博士便說過,做學問不是要趕潮流,而是求真。但同情地了解,在學術商品化的催迫下,學界中人多少要順應趨勢,迎合潮流。隨圈中人的時尚做研究,發表偉論,和同行交流、交手,甚至跟官商過從緊密,今時今日都很難非議;但做學問和寫文章還是有一條不應踰越的線——遵守格物致知的道理,更不能為了功名而用粗疏的論證折損他人。

無疑,沈旭暉作了一次反面教材。他應該學一學嶺大講師葉蔭聰。同樣批評呂大樂教授,葉展現了剛正不阿的論理風格,對呂的質疑直率而嚴厲。理性批評不止於以理服人,更要正心誠意。這才是對一個學者真正的尊重。一方面說尊敬一個學者,一方面搬弄理論,似是而非地扣一頂頂「過時」的帽子予人家,還開口閉口以老人家稱呼對方,連稱謂也極盡矮化人之能事,這可不是學者,或什麼廣耕學人所為啊!